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天软件 电话
咨询
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天软件
(售前)158 51303988 (售后)158 51303688
清华大学的黄翊东教授和西湖大学的Marco Amabili教授是唯二的中国内地高校学者参与了《澳门旅游大学法律制度》的制定
美国工程院官网、机器之心  2024-03-01 16:59:50  学位 大学 当选 教授 博士 科学

科研管理系统提供搜集发布:

清华大学的黄翊东教授和西湖大学的Marco Amabili教授是唯二的中国内地高校学者参与了《澳门旅游大学法律制度》的制定。这表明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国际声誉,对澳门旅游大学法律制度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参与也可能有助于将国际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经验融入到该法律制度中,从而提高澳门旅游大学的法律制度的国际化水平。这对澳门旅游大学的发展和澳门旅游业的规范化都有积极的影响。

陈掌星,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教授、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能源模拟工业研究主席。因在碳氢化合物资源回收的建模和模拟技术方面的贡献而当选。

1962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83年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毕业;1986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担任普渡大学研究员与教学助理;1991年至1993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5年担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客座助理教授;1995年进入南卫理公会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数学研究生课程主任、科学计算中心主任、教授;2007年担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和CMG基金会主席;2016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2017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科学大型计算,数学模型及工业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

崔景荣(Cui, Jingrong Jean)

崔景荣,BlossomHill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因在肿瘤药物发现和开发方面的重大贡献而当选。

于1980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前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作为Turning Point的科学创始人,她专注于解决靶向治疗中的耐药问题,并发明了独特的大循环平台来系统地解决耐药问题。自公司成立以来的6年内,这种新颖的策略和方法研发出了三种临床化合物。

她和她在辉瑞的克唑替尼化学团队于2011年入选第38届国家年度发明家奖。她两次获得辉瑞全球研发成就奖(2006年和2012年)以及2011年辉瑞创新奖。崔博士是获奖者荣获2013年美国化学会 (ACS) 化学英雄计划,表彰克唑替尼的发现和开发。2021年,她因Lorlatinib的发现和开发而荣获ACS颁发的第二届化学英雄奖。

范汕洄(Shanhui Fan)

范汕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电子工程系教授,因证明了相对于地球的“太空的寒冷”可以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而当选。

198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1992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物理学,并于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地球,宇宙的「寒冷」可以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这个理念是基于一个称为「辐射冷却」的概念。辐射冷却是一种利用宇宙的寒冷来产生电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从周围空气吸收的热量和冷空间的辐射冷却效应之间的温差来产生电力。

傅容(Fu, Rong)

傅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区域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所所长,因在利用卫星遥感描述和预测陆地降水的方法上的贡献当选。

1984年和1987年分别获北京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和硕士,1991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大气科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后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1994 年)。

先后担任亚利桑那大学助理教授(1994-1999 年)、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1999-2008 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地质科学系教授(2008-2016 年)和副主任(2011-2015 年),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兼 JIFRESSE 主任。 

黄仁勋(Huang, Jen-Hsun)

英伟达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因在高性能图形处理单元、推动人工智能革命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当选。

1983年毕业于俄勒冈州立大学,1990年取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先后在AMD、LSI Logic两家公司任职芯片工程师等工作。1993年创立NVIDIA公司,公司在1999年发明GPU,让实时可编程着色技术成为可能,这一技术也定义了现代计算机图形及后来革命性的并行计算。2006年,推出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CUDA”,通过GPU实现多个领域的高效计算,为后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动力。

2001年,黄仁勋以5.07亿美元的身价名列《财富》杂志评选“40岁以下的40位富翁”版单第12位。此外,他曾获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最高荣誉罗伯特诺伊斯奖、IEEE 创始人奖章、张忠谋博士模范领袖奖等多个奖项荣誉。2021年11月,入选“福布斯中国·北美华人精英TOP60”。2023年9月8日,被评为全球AI领袖。

黄仁勋是2024年当选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唯一一个没有学术背景的新晋院士。

刘纪美(Lau, Kei May)

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因在硅基III-V类半导体领域的光子学和电子学研究而当选。

于中国香港出生及成长,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修读物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于德州休斯敦莱斯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方氏工程学教授。

她的研究涉及探索新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元件及系统集成的实验为主。其中最受注目的研究是成功将复合半导体沉积至成熟的硅基底上,使电子电路和光子电路能够集成从而增强传递电子讯息的功能。

Liu, Chunqing

Liu, Chunqing,霍尼韦尔Green H2 Growth Vector Group的高级研发研究员和高级经理,因在用于具有成本效益的天然气和绿色氢气生产、使用的聚合物和膜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当选。

中国科学院获得聚合物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西北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刘国瑞(Liu, K.J. Ray)

Origin Wireless的创始人、前CEO,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因对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做出的贡献而当选。

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和IEEE会士,欧盟欧洲研究委员会、芬兰科学院科学与工程技术评审组、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与工程研究评审组成员和香港科技大学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成员、西北工业大学顾问教授。

周以真(Wing, Jeannette M)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及研究执行副校长,因在计算思维的提出和倡导,以及对形式化方法和可信计算的贡献而当选。

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形式方法、可信计算、分布式系统、编程语言等。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微软研究院的企业副总裁、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计算与信息科学工程部助理部长。

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计算机协会(ACM)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Fellow,并获得了ACM和计算研究协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以及瑞典林雪平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吴田玉(Wu, Tien H)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因他为促进可持续电子制造和半导体封装的大批量生产做出的贡献而当选。

博士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并拥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硕士学位与应用机械学博士学位。2015年取得美国纽约宾汉顿大学理学荣誉博士学位。

于2000年3月加入日月光半导体,分别于2006年任命为集团营运长暨董事,及2014年指任为环电公司执行长,环电提供电子代工组装制造服务。并于2003 年起担任设立于美国加州Fremont的半导体工程测试领导厂商ISE Labs 的执行长 。

加入日月光之前,吴田玉于IBM公司任职,曾于北美、亚洲及欧洲等地负责IBM之多项研发、制造与营销业务的管理职务。

Xia, Z. Cedric

苹果硬件工程部门的杰出工程师兼总监。因在汽车和电子产品中对先进成型技术的应用而当选。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因在光子源和成像器及其产业化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而当选。

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作为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荒井研究室留学。

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曾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是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大类课程体系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发明“八分之一波长位移分布反馈”的新结构,开发出光通信抗反射DFB激光器,两次获得NEC研究功绩奖;近二十年来聚焦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带领课题组研制出世界首创具有自由电子辐射、实时光谱成像、动态轨道角动量辐射、量子态产生及操控等功能的集成光电子芯片;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数千次;申请专利182项(国际专利56项)。

是光电子芯片企业华慧芯科技、与光科技、光函数科技的创始人。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ACS Photonics杂志副主编。

Lin, Qinghuang

美国Lam Research(泛林集团)高级技术开发总监,因在集成电路产品的制造中对电子材料的应用而当选。

Qinghuang Lin在半导体行业拥有超过15年的经验积累,是AAAS、ACS、MRS、SPIE的Fellow,并担任美国化学学会PMSE分会的主席及其执行委员会的成员。

在此之前,他曾担任ASML美国技术开发中心总监,并曾在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高级经理及IBM首席发明家。

他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Marco Amabili

西湖大学工学院教授,因在复合材料板壳的动力分析和流固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当选。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担任讲座教授,于2023年加盟西湖大学。Amabili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应用力学分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下任主席)。他还是 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加拿大国家委员会主席和 ICoNSoM(国际非线性固体力学会议)系列会议主席。

他于 2020 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Worcester Reed Warner奖章,2021 年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Raymond D. Mindlin奖章,2021 年获得意大利国家科学院 “Lincei” International Gili-Agostinelli奖,2022 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Rayleigh Lecture奖,2022 年获得欧洲科学院Blaise Pascal奖章,同年获得Guggenheim工程奖学金。

苏玉本(Su, Yu-Pen)

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顾问,因在火箭推进及其相关技术领域做出的贡献当选。

1970年从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74年获得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山科学研究院飞弹火箭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液体推进组组长、副所长、所长;1980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航空工程系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2年担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院级计划总主持人;2014年至2017年担任中山科学研究院董事会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2017年担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飞弹火箭研究所顾问。

聚焦高校建设与年度趋势

成天软件《科研管理系统 》提供。




本文转载自:美国工程院官网、机器之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成天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量: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