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天软件 电话
咨询
科研管理系统-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成天软件
(售前)158 51303988 (售后)158 51303688
科研项目管理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
  1970-01-01 08:00:00  大学;科研项目;管理;知识生产模式

科研管理系统提供搜集发布:

科研项目管理改革: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思考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国家与企业逐渐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参与者。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大众化为这种参与提供了广泛的知识资源和社会基础,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唯一场所,学者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主体。在此背景下,迈克尔·吉本斯等人提出了“模式2”(Mode 2)的概念,用以描述在应用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模式正从传统的“模式1”向“模式2”转变。这一转变对我国科研活动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行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1. 模式1:传统知识生产模式
场所:主要发生在大学等学术机构。
主题确定:由学科共同体的学术兴趣决定。
评价机制:依靠同行评议来控制知识质量。
特点:基于学科封闭体系,研究主题较为单一,知识生产过程相对静态。
2. 模式2: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
跨学科性:研究问题通常超越单一学科范围,涉及多学科协作。
社会性弥散:知识生产不再局限于大学,而是扩展到研究中心、政府机构、企业实验室等多种场所。
动态性:在特定应用情境中组织问题处理,知识生产是动态的、开放的。
传播方式:知识成果直接传播给参与者,而非通过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
质量评价:由市场竞争力、绩效、社会接受度等更广泛的社会标准决定。
传统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与问题
1. 管理特点
立项阶段:包括选题征集、申报受理、评审立项等环节,注重项目的学术价值。
实施阶段:项目承担单位依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按时间节点提交成果。
验收阶段: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和审计,评估项目完成情况。
2. 存在的问题
重立项,轻过程与转化:
制度层面重视立项申报,但对实施过程、验收及成果转化缺乏系统管理。
导致项目负责人将精力集中在申请经费上,忽视实际研究质量。
开放性与活力不足:
项目选题、实施与评价多在学科体系内完成,缺乏跨学科合作平台。
经费预算僵化,限制了研究人员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评价标准单一:
过于关注形式上的进度、费用和成果,而忽略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及经济社会效益。
社会问责机制不完善:
缺乏对科研成果的产权保护和转化意识,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难以实现从“纸”到“钱”的转化。
新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1. 打破学科封闭体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跨学科合作:推动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创新,整合互补性资源,降低研发风险。
制度保障:出台具体法规政策,在经费投入、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支持。
信息共享:建立科研信息数据库,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
2.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
科学管理体系:制定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避免过程管理的“黑箱”现象。
动态调整:根据项目进展和实践需求,灵活调整管理措施,确保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风险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
3. 强化引导与服务能力,提升组织保障力度
咨询服务: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全方位的科研咨询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培训支持: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升项目负责人的学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职业经理人制度:设立科研秘书或职业经理人岗位,协助项目负责人高效管理科研事务。
4.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多元化投资:构建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外资和个人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
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库,搭建产学研之间的沟通桥梁。
市场化运作:落实市场机制,保障各方合理利益,推动产学研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结语
科研项目管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科技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从“模式1”向“模式2”转型。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支持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目标。
 

成天软件《科研管理系统 》提供。




本文转载自:。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成天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量:76